慈善的名義,不容假借(民生觀)
文章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劉 念 時間:2017-07-18 11:24:34只有激濁揚清,降低行善的成本,才能增加整個社會的善意
炎炎夏日,冒出了三則涉及“慈善”的新聞,讓人心里拔涼拔涼的:一家企業(yè),臺上給希望小學遞去面額“貳拾萬元”的支票模型,臺下卻只肯兌現(xiàn)2000元;某地,舊衣物被市民投進印有“愛心”字樣的回收箱后,轉(zhuǎn)手竟被賣到非洲;還有企業(yè),名義上組織大學生去鄉(xiāng)村支教,實際上卻是辦輔導班賺錢。
沽名釣譽、斂財牟利,為啥假借慈善的名義?首先,偽慈善的“投資回報率”頗為誘人。捐贈者把2000元吹成20萬元,宣傳效果乘了百倍,可謂一本萬利;居心不良者把大家無私捐獻的財物輕松變現(xiàn),更可謂是空手套白狼。如此好賺,自然有投機者垂涎。
其次,偽慈善還有相當之大的迷惑性。面對需要救助的群體,我們難免會卸下心防,產(chǎn)生行善的沖動。白骨精、紅孩兒等,都曾利用唐僧的善意下套,倚勢而擒,莫能得近,以善迷他,卻到得手。孫行者也勸他師傅:“且把這慈悲心收起。”
可見,居心不良者可以借慈善的感召力惑眾。同時,因為披了慈善的羊皮,行騙者往往心存僥幸,自認為是打擦邊球,可以蒙混過關(guān)、大事化小。
打著慈善幌子招搖撞騙,這種行徑的危害不容小覷。支教的大學生,因為行善而受騙,又無意中騙了別人,受了指責和委屈,這怎能不落下心理陰影?同樣的,希望小學的師生,成了跟支票模型一樣的擺拍道具,又怎能不受傷害?施助者的善意被消費后,他們再想施助時不免瞻前顧后。同時,受助者被侵犯了尊嚴。偽慈善之惡,實在不容寬恕。
偽慈善得管,更得嚴管。此前,無論是在直播當中搞假捐款的,還是在災(zāi)害過后搞假募捐的,都有遭到警方調(diào)查或法律審判的先例。這種案例應(yīng)該多加宣傳。占據(jù)頭條的,不應(yīng)該是“做慈善者被訛、被騙”,而應(yīng)該是“假借慈善名義行騙者受到懲戒”。每一則偽慈善新聞,就該有相應(yīng)的制裁行動,并應(yīng)有后續(xù)的相應(yīng)安排以彌補管理漏洞。
懲治偽慈善,該出手時就出手。只有重拳出擊,才能夠激濁揚清,降低行善的成本,增加整個社會的善意,從而人人都愿意獻出自己心里的那份愛。
- 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南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專題研討班開班
- 查處虛開騙稅企業(yè)2410戶 2023年湖南挽回稅款損失48.2億元
- 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 服務(wù)高質(zhì)量發(fā)展——湖南省公安廳公布打擊侵犯知識產(chǎn)權(quán)犯罪10起典型案例
- 共繪“同心圓”守護“半邊天”——省人民檢察院、省婦聯(lián)共同主辦檢察開放日活動
- 聚力優(yōu)化營商環(huán)境,攜手共謀鄉(xiāng)村振興—— 省法院駐大坪村工作隊、村“兩委”干部赴企參觀學習調(diào)研
- 補短板 強弱項 努力提升民事檢察監(jiān)督能力
- 方華堂主持召開重點工作調(diào)度會強調(diào):自我加壓 砥礪奮進 推動工作更有成效 更加出彩
- 法治護航 快樂成長——湖南高院開展防欺凌、防性侵公益普法宣講
- 省委政法委召開省政協(xié)十三屆二次會議第0327號提案辦理座談會
- 全省司法行政系統(tǒng)新任司法局長(書記)培訓班開班 方華堂作專題輔導


